中医传承上千年,多少代名医的智慧汇聚在一起,才成就了这门举世独绝的智慧。在智慧之光的普照下,任何事都会变得简单易行,比如自疗,比如养生……
养生,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,却是一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人生要务。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类养生信息,你是否突然觉得无所适从,原本还算清晰的概念,忽然之间竟然变得那么模糊,那么不着边际?
其实,对于一般人而言,我们无须太在意那些五花八门的专家意见,中医本身是一种智慧,智慧提倡化繁为简,而不是“患某病一天必须且仅能吃三分之一个鸡子”这样的故弄玄虚。千年以来,中医在于各种疾病的互搏过程中,早已沉淀出许多养生要诀,这些要诀有如法咒一样,轻轻念动,就能打开一扇又一扇玄妙之门,让你在健康之路上从容翩翩。这里,健康养生网小编经过精挑细选,誊录了老中医们留下来的9大中医养生要诀,每一条都是精华,简单易用,切实可行。
中医认为,唾液是人体精华,贮于丹田,再化津还丹,遂成精气,起到和脾健胃、濡润孔窍、润泽四肢五脏、强肾补元、滑利关节、补益脑髓的作用。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叩齿,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。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、平衡阴阳、疏通气血,使局部经络畅通,延缓衰老。
中医认为,耳为肾之上外窍,双耳灵健则肾经通,肾气充足,肾精盈满,则听觉灵敏。扯拉、按摩、搓揉、点捏耳朵,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。
所谓伸懒腰,就是指伸直颈部、举抬双臂、呼吸扩胸、伸展腰部、活动关节、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。
谷道,又称肛门。撮即上提收缩也。通俗地讲,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。孙思邈在《枕中方》中规劝世人“谷道宜常撮”,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,才能养生健体,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。
揉腹,即用手来回按摩腹部,包括腹壁、腹腔以及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。中医认为,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,阴阳气血之发源。勤揉腹,即可以调整脾胃、通和气血、增补神元、敷养肾精、充实五脏、驱外感之诸邪、清内伤之百症。
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,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。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,抵抗力低下,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,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,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。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,可去病延年。
头为精明之府,人体12大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,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。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,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,可去病健身。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、气、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。
医学研究表明,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。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,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,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,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,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。因此,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,静坐,则是安心养神的绝妙途径。现在,许多名人都开始学静坐或者禅坐,如乐嘉、杨丽萍等,就是希望借此洗涤心灵,修复生命能量。
眼下,处暑即近,白露尚早,正是吃粥温补的好季节,故此,特意为读者诸君献上一首“喝粥众妙歌”。
若要皮肤好,粥里放红枣。
若要不失眠,粥里添白莲。
腰酸肾气虚,煮粥放板栗。
心虚气不足,粥加桂圆肉。
头昏多汗症,粥里加薏仁。
润肺又止咳,粥里加百合。
消暑解热毒,常饮绿豆粥。
乌发又补肾,粥加核桃仁。
若要降血压,煮粥加荷叶。
滋阴润肺好,煮粥加银耳。
春季防流脑,荠菜煮粥好。
健脾助消化,煮粥添山楂。
梦多又健忘,粥里加蛋黄。
利尿消肿治脚气,赤豆粥里胜补剂。
消热生津又和胃,甘蔗做粥来补胃。
伤风感冒又腹痛,生姜上场来做粥。
滋肾补肝又明目,枸杞加上粥里香。